在当今社会,农业的发展与环保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。农业废弃物的管理,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。赵立欣在其最新的研究中强调,农业废弃物不仅是生产环节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,更是可以被合理利用的重要资源。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、畜禽粪污、废旧农膜等,每年我国生产的秸秆达8.65亿吨,而畜禽粪污则高达30.5亿吨。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,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,促进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
近年来,国家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,各项政策相继出台,大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。合作社、农户、企业三方携手,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网络。例如,自201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已成功实施2579个县次整县推进项目。这些项目因地制宜,推行秸秆科学还田、离田多元化利用的技术模式,使得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8%以上的高水平。
与此同时,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就。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,逐步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覆盖范围,使规模养殖场的处理能力不断提升。特别是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帮助下,粪肥的就地消纳更加普及,促进了粪肥的回归和利用,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79.4%。
然而,尽管我们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仍面临多重挑战。首先,农业废弃物的认知仍有待提高。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对其认识不足,导致环保监管难度加大。其次,市场化利用机制不健全,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发展缺乏稳定性,技术上的低成本处理难以普及等问题也限制了资源化的效率。要想打破这些瓶颈,必须要将解决方案与创新相结合。
关于政策引领,农业农村部最新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》明确目标:到2030年,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水平显著提升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5%以上,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8%以上。实现这个目标,不仅需要强化政策引导,也要求在技术支撑、典型示范和主体培育等方面发力。
提升处理能力是关键所在,这需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已有的重大行动。通过区域整建制的方式,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进一步优化。同时,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主体,提升其设施装备的水平,以便更好地处理粪污、秸秆和农膜等废弃物。新兴的社会化服务主体也将在粪肥还田、秸秆收储和农膜回收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。
在科技支撑方面,创新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驱动力。依靠科技的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,天富注册,重点突破收集转运、转化和高值利用等环节的技术装备需求,进而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体效率也显得尤为重要。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,进一步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。
健全长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保障。不同部门需要形成协同推进的机制,以实现农业、生态环境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高效联动。建立完善的调查监测机制,追踪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过程,从而为资源化利用的动态管理提供依据,确保这一战略的实施效果。
展望未来,尽管我们面临许多挑战,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前景依然广阔。推进生态循环农业,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计,促进乡村振兴。在实施过程中,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,以实现真正的绿色农业发展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,让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